2025年5月25日

哈佛大学“禁招令”风波下的中国留学生:没想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|封面头条

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

5月22日,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,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,约四分之一的国际学生面临转学困境,其中包括大量中国留学生。

这轮制裁被视为对美国高校抗议巴以冲突的清算,亦是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“文化战争”的升级。

北京时间5月23日,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多位哈佛的中国留学生,了解他们在动荡局势下的迷茫与应对。


哈佛园内的约翰·哈佛雕像前聚集着大量学生

特朗普禁止哈佛招收国际生

联邦法官紧急喊停

据央视新闻,5月22日,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克里斯蒂·诺姆发布声明,立即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。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(SEVP)认证被终止,这意味着哈佛不得再招收新的外国留学生。这一禁令将从2025—2026学年开始生效,是美国政府首次对单一大学采取如此严厉的签证制裁措施。

SEVP用于监管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在美的学习和居留情况,主要涉及F-1(学术学生)、M-1(职业学生)和J-1(交流访问学者)签证持有者,这是学生留美的必备文件。一旦学校失去SEVP认证,还未入学的学生将无法办理签证,在校国际学生需转学。

外媒指出,类似做法过去只针对破产或诈骗学校,对全球顶尖研究型大学动此“核选项”前所未见。

在官方声明中,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声称,此次撤销是因哈佛大学“助长暴力、反犹太主义”,且拒绝提供国土安全部要求的外国学生信息。导火索为2024年巴以冲突期间,包含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美国高校爆发支持巴基斯坦的抗议活动。

声明指出,恢复SEVP认证的前提是,“哈佛需在72小时内交出关于外国学生的记录,包括过去五年他们参与抗议活动的任何音视频资料。”

哈佛大学方面强烈谴责政府行为“非法且带有报复性质”,表示将尽一切努力支持受影响的国际学生,并计划通过法律途径应对。

当天晚些时候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联邦法官杰弗里·怀特发布禁令,在案件审理期间,阻止特朗普政府终止各大学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措施生效。禁令还禁止特朗普政府以移民身份为由,逮捕或拘留任何在美国之外出生的学生。


哈佛大学校园 央视新闻

中国留学生:

“没想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”

近年来,哈佛国际学生比例不断攀升,2024—2025学年已占学生总数的27.2%,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。

“没想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。”在看到禁止哈佛招收国际生的消息时,哈佛的中国留学生李莎(化名)形容,“像是天都塌了”。

本以为学校与政府的剑拔弩张正在弱化,却不曾想连签证都岌岌可危,李莎忧虑着下学期前往肯尼亚、印度、乌克兰访学的计划是否会被搁置。

倘若制裁如实兑现,她认为要么转学,要么休学工作,等政策利好后再继续学业。但由于哈佛已经放暑假,最困难的是已离境的学生,可能将无法返美。

在发给学生的邮件中,哈佛表示将全力以赴解决问题。李莎猜测,“校方可能会和政府协商相关条款,或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利。”

当地时间5月23日,哈佛大学已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撤销该校招收国际学生资格一事,向波士顿联邦法院起诉。

国内,23岁的马宁宁正在等待哈佛发放I20表格,这是申请留美签证的必备材料,她原计划将在今年8月入学哈佛读研。

刷到“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”的新闻时,马宁宁以为是过时消息重新炒作,细看才发现是新政策。“第一反应觉得很扯,这应该又是让哈佛大学妥协的一种方式。”

父母让她联系此前拒掉的offer,被马宁宁拒绝,她想等72小时尘埃落定后再做打算,况且“全球学校的录取已基本截止,极少有大学会补录”。

她看到哈佛的新生群又活跃起来,但说来说去也无非是一个“等”。23日晚,政策被法官叫停的最新消息传来,马宁宁松了一口气,“意料之中,但没想到会这么快。”

哈佛大学

“文化战争”的新战场

此次特朗普对哈佛出重拳的背后,不仅仅是一场巴以示威抗议,更是美国保守派和自由派“文化战争”的最新章节。正如《大西洋月刊》评论指出,“反犹”只是托词,真正目的在惩罚哈佛等自由派“思想不正确”的罪名。

双方的核心议题包括堕胎、同性婚姻、教育政策等。保守派通常坚持传统价值观,强调家庭结构、爱国主义和国家主权,而自由派则倡导世俗化、多元文化、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。

这场“文化战争”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——当年联邦参议员以“思想审查”清洗大学讲坛,若干教授被迫宣誓效忠或遭解聘,奠定了右翼攻击学术界的雏形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里根政府抨击加州伯克利等校园“反美”示威,削减人文科研预算,开启保守派对自由派象牙塔的围剿。

到了“觉醒十年”(约2010—2020年),右派智库与舆论把大学描绘成“散播左翼病毒的策源地”。以佛州活动家克里斯托弗·鲁弗(Christopher Rufo)为代表的新保守意见领袖,公开呼吁政府“要么驯服,要么拆除”常春藤等精英高校:冻结补贴、撤销免税、立法审查课程——“围城战术”初具系统化的政策蓝图。

特朗普的二次胜选,将这种敌意从边缘带向椭圆形办公室。

早在2024年竞选期间,他就将倡导将“觉醒文化”的大学视为头号政治目标,承诺要让“对保守派怀有敌意”的顶尖学府就范。而美国校园的巴以问题抗议,被指演变为骚扰犹太学生事件,为特朗普提供了绝佳的政治理由。2025年3月,特朗普政府成立“校园反犹太主义联合工作组”,宣布调查全国60所大学的涉嫌反犹行为。

在这场冲突中,哈佛大学因其影响力和强硬姿态,成为特朗普的眼中钉,“要么驯服,要么拆除”的思路被迅速实践。

4月14日,美国教育部长对哈佛开出数页清单,包含审查“观点多元化”、调整课程内容、干预教师招聘。并在16日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哈佛大学72小时内上交详细的外国学生名单及其参与抗议活动的记录,否则撤销外国学生招生资格。

4月21日,哈佛大学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,状告特朗普政府干预大学内部事务。校内接连爆发抗议活动,学生自发成立“哈佛学生自由联盟”,数百名师生游行高举“保护国际学生”“向恶霸说不”等标语。

哈佛拒绝配合后,联邦政府开始逐步兑现威胁。5月初,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取消对哈佛的科研拨款和各类资助。5月22日祭出“杀手锏”——吊销哈佛外国学生招收资格。

英国《卫报》专栏直言,“今日的哈佛正像1980年代的伯克利、1950年代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——大学一次又一次,成为政治极化的‘试刀石’。而今的这场文化战争更凶猛:它结合移民、税务、刑事执法等多重政策,将昔日言辞战升级为政府全权介入。”

哈佛最终能否顶住压力,尚待法庭裁决。

相关新闻

在哈佛的中国学者:“我很高兴,能在此时离开美国”

5月22日,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暂停哈佛大学招收新国际学生的资格,并要求已经入学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,否则将失去美国留学生的合法身份。“这一动向标志着美国政府与这所常春藤盟校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。”美联社22日评论称。


图为美国自由女神像

另据彭博社23日报道,哈佛大学23日已向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,指美国国土安全部的举措侵犯了其被《第一修正案》赋予的权利。“我们谴责这一非法且毫无依据的行为。”哈佛大学校长艾伦·加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。“这一决定危及数千名哈佛学生和学者的未来,并向全美高校中众多来美求学、追寻梦想的学生发出了危险信号。”

愤怒、迷茫、紧张、伤心、不知所措……正在哈佛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们23日这样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形容他们当前的心情。他们告诉记者,目前,许多哈佛新生或将面临无法顺利入学的风险,而已经在美的国际留学生则面临可能失去合法身份的危机,暂时无法乘坐飞机、外出工作或离境。“国际学生成为了(被美国政府)‘绑架的人质’。”一名在哈佛的国际学生这样对记者表示。

哈佛的国际留学生:“困惑、迷茫、不知所措”

“我感觉现在大家都非常紧张。”一名正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学者23日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面对国土安全部突如其来的政令,很多留学生和国际学者感到“困惑、迷茫和不知所措”,尚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行动。

他介绍称,目前自己周围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学生考虑转学的情况。当前学期已经结束,不少留学生已回国,更大的担忧集中在“新学年是否还能返回美国”,尤其是对已离境的外国学生来说,入境问题恐怕会十分棘手。

“受冲击最大的应该是即将入学的新生和将要来哈佛的访问学者。”他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“最近我和一些教授私下交流时,他们就已表达过对8月新生入境问题的担忧。这对学校的国际交流和声誉都影响巨大。”

这名中国学者认为,由于国土安全部政策的执行对象主要是学校,而非学生本人,“所以接下来事态将如何发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反应。”他介绍称,一些其他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表示,如果哈佛的国际学生遇到困难需要转学,他们将提供帮助,但许多建议还很零散,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方案,整体氛围仍十分混乱。

“我们中很多人一生都在为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努力,如今我们只能等待看是否需要转学。”美国有线电视网(CNN)22日援引一名来自奥地利的哈佛大学大三学生的话称,他目前正在国外旅行,非常担心自己将被禁止重返校园。据这名学生称,国际学生之间正在紧张地互相发消息,有些人不确定是否还能完成暑期实习,还有人担心是否能在其他学校获得与哈佛同等丰厚的奖学金。


图为美国总统特朗普

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毛克疾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。23日,他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哈佛目前已通过学生事务办公室发出通知,建议尚未入境美国的学生暂缓行程,已经在美的则建议留在学校周边区域,不要外出工作,以避免因签证政策变化带来法律风险。

“哈佛校内的舆论现在高度一致,普遍支持学校立场,反对美国政府打压。”他表示,这次美国政府的行动几乎是“无差别扫射”,甚至美国盟友国家的留学生也受到波及。相信哈佛不会妥协,将借助法律手段继续抗争,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哈佛学生的基本权益,也牵涉到该校的核心价值。

法律人士:哈佛起诉有较大可能成功申请禁止令

据媒体报道,国土安全部宣布中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质后,哈佛大学随即发表声明称,特朗普政府的行为非法且有害,学校正在迅速行动,为社区成员提供指导和支持。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和学者来自140多个国家,为哈佛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。“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的国家造成严重损害,并损害哈佛的学术和研究使命。”

23日,哈佛大学已向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。而就在上个月,哈佛已就政府试图干预其课程设置、招生政策及雇佣做法起诉政府。

德恒律师事务所硅谷办公室负责人朱可亮23日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美国政府这种粗暴做法没有给哈佛时间和机会进行申辩,涉嫌违反联邦的《行政程序法》。

他认为,哈佛大学提起诉讼,能成功申请到法庭禁止令叫停政府相关做法的可能性“大于50%”,面临身份被取消的国际留学生可以先等待大学的起诉,当然也可自行起诉。

不过,由于尚不清楚法律程序会推进得多快,哈佛的国际学生仍面临许多法律上的苦恼和焦虑。有法律人士认为,比如已经毕业的学生如果正在使用“OPT”(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)留在当地工作,有可能暂时无法继续工作。OPT是一种校外工作许可,可让美国F1学生签证持有者毕业后申请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。有法律界人士建议,建议哈佛留学生暂时不要离开美国,也不要乘坐飞机。

“大家都在观望,希望司法系统能够像以往一样介入并阻止国土安全部的政策实施。”上述中国访问学者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表示,此前,类似政策也曾被美国的司法机构认定为违宪,并被冻结执行。

另据《纽约时报》和《华盛顿邮报》报道,22日当天,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联邦地区法官杰弗里·怀特批准了一项临时禁止令,保护那些在今年早些时候签证被无明确理由撤销的数千名国际学生。裁定称,政府的做法造成了混乱,并“很可能超越了他们的权限”,大规模撤销学生身份的做法缺乏正当依据。裁定称,该命令适用于所有“处于相似境况”的个人,也就是参与学生与交流访问者项目的人。

《纽约时报》称,这一裁定发布在特朗普中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几小时后,该禁止令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政府相关措施的执行。

“美国高校的吸引力正在快速消失”

在毛克疾看来,美国政府针对哈佛的一系列举动,更像是一种“反精英”的政治姿态,其对象是美国传统精英阶层代表的机构和理念。“这更像是当前政府迎合其政治基本盘、获取影响力,并满足情绪的‘政治表演’。”他表示,这些举动虽然也许能为他赢得基本盘的“喝彩”,但却是以牺牲美国高校声誉乃至美国国家“软实力”为代价的。

“即便相关政策未来被推翻,它的短期影响也已经显现。”另一名中国访问学者则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比如,许多国际学者将不敢轻易离境。他举例称,自己就曾取消过一个国际会议的参会行程,即使理论上自己的签证不会受到影响,“但现实是,海关有权拒绝任何人入境。”

他告诉记者,自己不久前刚接到了一个美国以外的大学的工作邀请,将很快离开美国。事实上,最近一段时间,在美国的学术界,很多人都开始考虑去加拿大工作,因为许多人对美国的科研环境感到悲观。

这名中国学者认为,美国高校曾凭借丰厚的科研资金和国际化环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,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快速流失:科研经费遭到压缩,尤其是那些与当前政府政策立场不符的研究项目更被直接卡住,哈佛等大学更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,许多教授甚至捐出部分薪水支持学校度过难关。

“一个更大的问题是,现在的状况究竟会持续多久,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类似的政策?人们担心,还会有更糟的情况发生。”他感叹道,“我很高兴,能够在此时离开美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