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4日

1999万难觅买家 两次流拍背后一座巴中清代四合院的文保困局|封面深镜

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

它又一次“留”在了拍卖台上。10月13日14:05,随着倒计时的结束,四川巴中恩阳古镇一座标价1999万元的清代四合院,在无人出价的寂静中,迎来了今年内的第二次流拍——今年5月,该四合院曾标价2100万元拍卖,同样流拍。

这座四合院系清代民居,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拍卖公告显示,房源类型为“二手房”,户型为“多居室多厅多卫”,系私人产权,拍卖性质为“非司法拍卖”。

两次流拍,是标的价格太高?是房主借“高价流拍”制造话题炒作?还是私有文物在保护与利用中遭遇困境?

省级文物被拍卖

公告称修建于清乾隆年间

拍卖信息显示,拍卖中的标的物为恩阳镇正街20号和老场正街14号一幢、二幢,目前由房东经营茶馆。



四合院目前由房主经营茶馆(网页截图)

在拍卖方公布的相关产权证明中,包含该四合院房屋所有的两份房权证。其中,恩阳镇正街20号有两层,产别为“私产”,房权证登记的建筑面积为342.79平方米;老场正街14号一幢、二幢均为一层,共有情况为“共同共有”,房权证登记的建筑面积共133平方米。

拍卖公告称,房屋修建于清代乾隆年间,曾为清代武将安家大宅,该建筑木楼青瓦,雕龙绘凤,不乏多种名贵木材。


该处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(网页截图)

除了清代民居,这座四合院还有另一个身份: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19年1月10日,该建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“这座建筑完整保存了清中期川东北地区的建筑特色。同时,它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迄今保存最为完好、资料留存最为丰富的司法机构旧址之一。”巴中市恩阳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介绍,早在2015年1月,该建筑就获得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授牌。

古宅交易有“红线”

新产权人须承担保护责任

针对此类建筑交易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,巴中市恩阳区文物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。

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这座古建筑属于‘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’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规定,其产权可以依法转让,但有明确限制。”该工作人员介绍,其中最关键的是,不能转让给外籍人士,且交易过程、交易结果都必须向文物部门备案。

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,我国对文物交易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制度。珍贵文物原则上禁止交易,只有一般文物可以在具备资质的文物商店进行合法交易。对于古建筑这类不可移动文物,其交易更加复杂,需要综合考虑保护要求和使用功能。


四合院内部(网页截图)

“那些具有深厚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以及石刻和壁画,都是不能交易的,不过‘价值’具体如何确定没有法律明文规定。”从事文物交易的业内人士介绍,我国的文物交易遵循“客观归责”原则,“即使当事人主观上不知道交易物品属于文物,只要客观上实施了违法行为,仍需承担法律责任,所以要注意规避风险。”

对于这座四合院,巴中市恩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解释称不属于法律禁止交易的文物。“但是,如果交易成功,新产权人须承担保护责任,政府也可按照规定为其发放一定的补贴。同时,新产权人还必须接受文物部门的监管,确保文物得到专业维护。”


10月13日的拍卖“无人出价”(网页截图)


两场已结束的拍卖(网页截图)

为何两次流拍?

业内人士:维护成本不容忽视

为何清代四合院会两次流拍?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了背后的市场困境。

“过高的定价、高额的维护成本是首要障碍。”一位参与过类似交易的房产经纪人表示,“作为文保单位,修缮必须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,成本往往是普通建筑的数倍甚至数十倍。另外,近2000万元的标价,如果没有经过第三方评估,也会让买家望而却步。”

该经纪人认为,使用限制也可能是潜在买家“只围观不下手”的重要原因。购买者必须接受文物部门的监管,遵守相关保护规定,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宅的使用自由度。

尽管面临挑战,但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供借鉴。巴中市恩阳区文体旅局负责人提到,类似古建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价值转化,“比如,有些地区引入了文化基金会管理模式,有些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保护,还有些可以通过租赁等方式筹集文物维保资金。”

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,这座四合院此前曾接待多个影视剧组租用场地进行拍摄,尝试过另一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——陕西孟店民宅,就因成为《活着》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,而获得了良好的维护资金。

“最关键的是,要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。”巴中市恩阳区文体旅局负责人表示,他们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,但必须确保文物安全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继续关注此事,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,推动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。”

拍卖背后的困境

私有文物建筑保护难题待解

据知情人士透露,今年已两次挂网拍卖的清代四合院,最初由房主的父亲于20世纪80年代购得,交易发生前,该建筑已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由于它地处恩阳古镇核心区,近年来因影视剧取景、网红打卡等因素人气渐升,市场关注度不断提高。

今年9月,当地文保部门获得消息称,房主计划整体出让该四合院的使用权或所有权,并计划附上此前演员租用拍摄的照片作为宣传素材,“两千万元卖文物”等话题一度引发恩阳古镇居民热议,有人质疑两千万元的开价过高,有人揣测房主的真实意图。

“我们茶余饭后谈论这事儿,感觉房主像是在制造话题、博取眼球,进而争取更高的政府补贴或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。”恩阳古镇一家商铺的经营者告诉记者,在他看来,这虽然是一起个人财产处置行为,但由于涉及文物的交易,“不好评价”。

关于邻居的“炒作”质疑,记者尝试联系主人回应,但未成功。

“他自己日常的修修补补,其实更多是在维持现状,没有实质性提升价值。如果真要大规模修缮,必须走流程申请专项资金,与政府部门共同制定方案。”巴中市恩阳区文体旅局负责人解释,这处四合院虽然属于私产,但也是省级文保单位,其现实困境在于,作为文物,须兼顾法律规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,需要长期维护且不能过度开发利用。

不收购,但可以合作——此次拍卖前,当地文物局局长曾以双重身份(兼旅游部门负责人)与房主面对面沟通,提出了政府租赁、联合开发、委托管理等多种可行性合作模式,同时明确表态,可协助房主向上级部门申请文物保护专项资金,以降低其维护负担。

目前,相关部门已启动对该建筑的安全排查,包括防潮、排水、防火系统的设计升级,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评估。“我们现在做的,不是阻止他做什么,而是帮他找到一条既能保护文物又能实现价值的路。”局长表示。


恩阳古镇上的明清建筑“私产”居多(封面新闻资料图)

记者手记:

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路在何方?

一座老宅的去留,牵动的不仅是家族情感与经济利益,更是整个社会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与选择。

清代四合院两次高价流拍,而它依旧在青石板路旁,见证过去,迎接未来。它能否为中国千万座私有文物建筑领路?譬如,既非彻底国有化,也不任其商业化侵蚀,而是在法治框架下,走出一条“共治共享”的新路——而这,或许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之道。

与此同时,此次事件也将长期隐藏在角落里的制度困境推向了前台——我们是否准备好了一套既能激励民间力量参与保护,又能确保文物安全的现代治理体系?

恩阳古镇保存有589栋明清时期古建筑,绝大多数都是“私产”。这些古建筑分布在古镇的核心区域,构成了四川省规模较大且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。如果当地政府能聚焦古镇空间优化与文物活化利用,研判并出台配套政策,或将推动形成区域性试点。

例如,政府可以研究出台针对私有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整体指导意见,明确准入条件、支持措施和监管机制,让古镇的房主们清楚地知道:我能做什么,怎么去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