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22日
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?
原句:“子曰: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民可,使由之,不可,使知之。”——《论语·秦伯》?
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又是《论语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。“老百姓嘛,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?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,最好都是昏昏噩噩,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,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”,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,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。正是这句话,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。但是,这条愚民之术,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??
我们知道,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,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,便要再经过一个“句断”的过程,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,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。在这里插一句,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?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,其二,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,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这样一来,后来的人无论是谁,抱着什么目的,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,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,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比方说现在这句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从前文来看,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,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?原来,这又是后人别有用心地断章取义,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“句断”,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。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,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:“子曰: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民可,使由之,不可,使知之。”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:“诗、礼、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,一定要抓好,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,好,让他们自由发挥,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,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,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。”看,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!解释如此通顺,而且更加贴近“有教无类”的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的本意。怎么下面劈头盖脸就来了句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,变成向帝王们教诲愚民政策的训诫了呢?千百年来研究《论语》的大儒们之中,难道就没人发现这一点吗?为什么要让孔老夫子背两千多年的黑锅呢?显然,这背后依旧是统治者们的阴暗心理在作祟,他们要为自己的愚民政策找寻一个理论依据和心灵安慰。

相关日志

  • 无毒不丈夫的由来
    无毒不丈夫? 原句:量小非君子,无度不丈夫。——民间谚语联对? 一字之差,演变成反面派的“真理”!? 量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离谱的一个例子之一,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...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